(吉隆坡24日讯)今日上午,本中心举行二〇二四甲辰龙年新春聚餐,并举办一场学术沙龙,请来法国巴黎东方文化学院博士候选人徐慧云,讲题为“华社与环境危机:追溯华人矿务公会对污染年代的应对”。
本中心主席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华研朝向多元方向蜕变与飞跃”向在场的来宾讲述华研一路走来的发展与变迁轨迹,并且对大家解析华研的未来拓展方向。其演讲内容重点如下:
1、华研的历史
华研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83年于槟城召开的大马华人文化大会,并在1984年成立 “全国华团文化工作委员会” 以设立一所资料研究中心为重点工作。有识之士达成了成立一个以研究华社所面对问题的智囊团的共识。在15华团的努力之下,“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简称 “华资”)在1985年元月宣告成立。1996年,为反映其对研究之优先重视,华资的中文名称改为“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简称“华研”),使它名正言顺地扮演民间研究机构的角色。
当然,华研立足大马华社也充满曲折,尤其运作经费的筹措更是巨大挑战。1992年,华研曾暂时托管给董总,1994年决定自力更生,并于1995年华研注册为非营利团体。自此董事会每两年改选一次。持续到现在,已经步入第15届。华研从被催生,被托管到独立生存,虽说一路走来不容易,但终究走上轨道茁壮成长,本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持续为华社服务。
2、华研累积成就
累积多年,华研已为华收集了珍贵的史料和档案。今日的华研,不仅只是一座图书馆,同时也是最落力保存的华人历史档案馆。集贤图书馆有超过六万册的藏书,陈充恩电子图书馆拥有二十万件的扫描资料。如此一座知识的宝库,说它是国内及本区域的华人研究学术最出色典藏所也不为过。更值得骄傲的,华研三十八年来的上百种学术出版品,每年两期的期刊已经出版了28期。而每两年举办一次的“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则是国内唯一持续性举办的高规格华人研究大型学术研讨会,参与者均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及其他研究机构的学术人员。不仅树立了华研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同时也奠定了在马来西亚华人研究领域的地位。但这仅仅是华研在传统史学的成就,为了寻求更大的突破,扩大华研的影响力,我们也开始思索新的路向,因应社会的需求,在文史研究的基础下,在第十五届全国大选前,成立了“华研智库”。
3、华研智库的成立
华研智库的任务是针对时事发展课题做民意调查,进行选情分析,2022年第十五届全国大选准确预测了没有单—阵营取得国会过半的选举结果。去年年中的六州选举,华研智库也准确推估了六州政权最终落入何方的选举结果。华研智库的成员不仅在重要的选战中撰分析报告,也在报章定斯撰写专栏文章对时事课题发表看法。同时,也在电视时事节目针对特定课题提出专业的观点分析,这也是华研贴近华社的努力之一。
华研智库在日后不仅只对选举进行调查推测,也将针对经济趋势、年青人就业方向、华人人口变迁及不同年龄层幸福感等等当下华社较关注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与成果发布。我们深信,华研智库的研究工作,可促进华社对华研推动工作的认同,有助于拉近华社与华研的距离。
4、华研的传统底蕴
当然,华研长期都在执行华社委托的研究计划,并将研究果集结成册出版,与大众分享成果。过去,华研走的是历史的深度的研究路线,并且已经交出亮丽的成绩。十年下来完成了会馆、社团所托付的多项历史研究任务,华人坟山研究的计划有马六甲华团委托的计划:《马六甲三宝山墓碑集录(1614-1820)》、吉隆坡广东义山的《死生契阔——吉隆坡广东义山墓碑与图文辑要》、武吉巴西永德公冢的《拓荒·扎根:武吉巴西永德公冢与地方拓殖史》。地方社群史研究有吉隆坡永春会馆的《海外桃源:吉隆坡永春社群史略》、雪隆潮州会馆的《海滨潮乡:雪隆潮州人研究》、东海岸三州潮州会馆的《潮迁东殖》等掷地有声的地方史研究。
5、华研拓展的新项目
除了品牌保证的文史研究之外,华研不断在开发全新的研究项目,例如协助社团会馆进行资料编目、推动会馆会务数码化服务协助会馆运作模式的转型,同时也积极拓展各方言群、会馆的史料的收集、整理及研究的工作。去年,华研再开发出网上文史馆的规划案,首先认同把会馆历史和文物搬上网上是吉隆坡坡永春会馆。我们希望,华研和会馆的合作项目能够从深度走向广度,将文史研究的方向拓展至多元化的方向。 在保存会馆的史料的原则下,口述历史的采集与会馆纪念特刊编辑也可进行立项。我们可以理解,并非每一所会馆一开始即能有投入历史研究的条件,史料的开挖需要时间与人力的投入,特刊的编辑也是对保持历史是另一种形式,将来也会成为会馆的历史研究种要的基础。
6、华研的新方向
华研为华社服务了三十八年,它的价值已经被肯定,它为国家和华社做出贡献毋庸置疑。华研在华社辛苦建立的口碑已经逐渐获得华社的认同,但要更上一层楼需要争取更多的资源注入,方能让业务更多元化。面向华社、让财务回到正轨和转型决心是华研接下来的工作方向。并将以研究作为组织特色,加强华社华团的社会基础;加强专业管理;成立三个研究小组,即文史、智库和研究性图书馆三大面向来落实工作重点。
姚主席在会上不忘感谢华研历届主席及中心主任领导华研不断前进发展,也向丹斯里陈广才在担任副财政部长时为华研争取成为享有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另外,他也向丹斯里黄家定和黄东山先生过去为华研筹募营运与发展基金、丹斯里颜清文和陈凯希先生在赞助国际双年会基金做出巨大贡献致谢。
姚主席也在会上向丹斯里林源德与程道中先生落力促成陈充恩电子图书馆,以及黄隆生、丹斯里古润金及孙建炜三位顾问给华研在募集发展基金给予大力的捐献表达万二分的谢意。
最后,姚主席向大家保证,华研的团队将会坚守岗位,继续为华社服务,强化国家与华社历史的守护者的角色,为华社开展更多保存史料的任务,发挥华社智库的角色,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华研已经开始蜕变,向上飞跃是指日可待之事。
法国巴黎东方文化学院博士候选人徐慧云随后在本中心开讲“华社与环境危机:追溯华人矿务公会对污染年代的应对”。其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两点:
(1)尝试开拓多元角度的视角和分析,尤其是环境这一块,在马来西亚的历史还在起步阶段。所以这里是有自然资源来了解当代社会与环境的衍生。
(2)尝试开拓马来西亚华人的研究,一方面历代马来亚华人在这方面有什么参与和对以前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现有马来亚华人年轻新进研究员能够如何探索新研究角度和兴趣,现有已经很丰富的研究添加一点点的点缀,做出小小的贡献。
徐慧云小姐试图揭示异质采矿业环境危机的出现和治理、矿业界的反应及其与马来亚环境治理的利害关系。矿业投资者在工业和管理层面对生产性尾矿产出过剩做出了何种程度的反应和回应?他们是如何确定应对危机的管理工具、政治和规范的?这些规范如何重新构建了一种新的实践和模式来应对殖民地采掘业新危机的科技和技巧?矿业家在工业和治理层面对污染做出了何种程度的反应和回应?
徐慧云小姐认为,在这坏境污染的动荡年代,采矿造成的环境脆弱性构成了一个关键的政治经济问题以及环境风险和自然治理的形成。透过华人矿物公所、华矿家先驱、联邦矿业公会和政府对环境危机的管理与制度,来对当年对马来亚洪水和河流危机处理的历史进行分析。
在缓解和管理危机的过程中,殖民地政府采取了两个优先事项:将风险和污染转移出矿区,并通过法规保护污染者。这些治理选择有利于产业升级和密集型采掘,在危机时期重新定义了矿业与环境的利害关系。大洪水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对当地居民造成了巨大影响,他们遭受了粮食短缺、危险、工作不稳定、生计和财产损失等问题。然而,在洪灾期间和灾后,殖民地政府对确保和恢复社会福利毫无兴趣。相反,在联邦矿业公会的游说下,殖民地政府的兴趣集中在保护矿山和污染者,并进一步威胁到采矿对河流的破坏。
徐慧云小姐的研究值得大家反思,距离她研究时段1926-1936年已近一百年的今天,我国在工业、农业活动所造成的污染是否已取得完善的对策,即便法律文书资料已趋向完善,但在防范上是否展现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