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报告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的分类

时间:2010-04-07  来源:华研通讯第5-6期  黄集初 点击:

前言

在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系统里,除了1,290间华文小学外,还有61间华文独立中学(以下简称独中)。这些独中分布在全马各地,由于各自独特的历史背景,及地方风情,加上主事者的办学理念及管理方式,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所以,在研究独中时,除了要注意独中的共同性,更要注意他们的差异性。因此,需要把现有独中加以分类,以便于进行比较研究,发掘出其中的规律。董总现有的分类不足以应付学术研究的需要,所以,有必要重新建立独中的分类。


分类的意义

在建立新分类之前,我们先探讨分类的意义。在面对各种教育问题时,不管是知识上的探讨,或是问题的解决上,我们都会自觉地或潜在地运用比较法。这里所谓的比较是指把两个事物并列在一起,然后根据比较者的“经验”和一定的外在“标准”做出的判断(顾明远、薛理银,1996: 44)。

我曾在两间独中担任过校长,所以有机会和董事们进行深入的接触,也与许多学校的校长针对各种教育课题进行交流。在这些过程中,大家的确都会做各种比较,然后得到一个判断,甚至是做出一个决策。对教育有广泛认识的董事与校长,在进行比较时会全面考虑各种条件,以学术用语来说,即会考虑可比性的问题。反之,如对教育认识不夠全面的,往往没有考虑到可比性的问题,就任意加以比较,所以很容易得出以徧概全的结论。

卡莱伯格:“真正的比较概念……只有在完成分类之后才可能提出……被比较的两种对象,必须表明它们属于同一类別”(尼尔•丁•斯梅尔塞,1992: 186)。所以,我们在进行比较之前,必须先处理好分类的问题。所谓的分类就是使共同性大的对象放在一起,使差异性大的对象分开。因此,为了使独中之间有可以比较的基础,有必要事先进行适当的分类,以減少任意攀比的空间。


如何分类

从统计学来讲,所谓的分类是指按照某一标准把所有研究的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別。这个分类的标准可归为三类:时间、空间及特性(陈超尘,1991: 38)。时间是做纵向比较的基础,可以是以年做单位,也可以以事物发展的变化做阶段性的分期。空间是指地域,如州属、国別等。特性又可分成质的特性及量的特性。以质的特性为分类的标准是反映事物在性质上旳差异,而以量的特性为分类标准是反映事物在数量上的差异。

这里对以量的特性为分类标准再加以说明。量的分类的难题是当我们在某些点加以切割时,难免会使事物的真实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比如多少岁以下是儿童,多少岁以上是老人。这里就有很大的模糊性。一个人不可能前一刻是儿童,然后下一刻是成人,因为人的成长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但为了分类上的需要,往往要牲牺一定程度的真实性。所以量的分类不像其他标准的分类那么明确,好比以性別这个性质来做为分类标准就相当明确。

由于量的分类在分组后,同一组內的差异性就会被抽掉,而各组之间的差异就会突显出来,因此分多少组是一个关键。分得太多组,会使性质相近的事物分到不同的组,反之,分得太少,又会使异差性大的事物放到同一组。所以,如何分组往往是根据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及数据分布的情况而决定。

量的分类另一要考虑的问题是组距的问题。组距分两种情况:等距分组和不等距分组。如以工资为分组的标准,0-1,000元、1,000-2,000元、......,这种情况是等距分组,反之,0-600元、600-1,500元、......,这种情况就是属于不等距分组。要采用等距分组,或是不等距分组,也是根据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及数据分布的情况而决定。一般上,数据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下,宜采用等距分组。而且等距分组的另一个好处是便于计算各种统计数据。不过,有时为了更好地突显事物的本质特征,反而不等距分组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比如贫富的划分,就要按照实际的情况来划分,不能机械式给予等距的划分。因此,很难一概而论,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做具体的分析。


旧分类的不足

上面是从理论上去梳理分类的意义及应如何分类,接下来是进入本文的主题。首先,先分析董总的分类有何不足之处。

董总原本的分类是以学生人数为标准,所以是一个量的分类。董总把所有的独中分成三大类:一、小型独中,学生人数在300人以下;二、中型独中,学生人数在300人至1,000人之间;三、大型独中,学生人数在1,000以上。

我们根据2006年至2009年的数据整理出下表:

表1. 各类独中的分布(董总的分类)1

董总的分类有何不足之处?

一、分组太少。在理论上,分组太少会造成差异性大的对象放到同一组,以致看不出他们的差异,而很容易得出误差很大的推论;而在经验上,我曾在4所不同规模的独中服务过,特別是在两所独中担任过校长,可以感受到这个问题的确是存在,特別是在中型独中这一类別,一所400人的学校和一所800人的学校是有明显的差异,可是都归类为中型独中。

二、分界点不太理想。何以300人以下是小型独中?何以1,000以上是大型独中?询问董总资讯局钟伟前主任,他的解释是过去的分类标准是500人以下为小型独中,1,000人以上为大型独中。到了1998年在诗巫举行的全国华文独中教育改革交流会时,就把500人的分界点改为300人。改为300人的设想是一个年级一个班,每班50人,那全校就是300人,这是订300以下为小型独中的理据。做这样的改变最大的考量是如以500人为分界点,会有很多的独中被归类为小型独中,而当时小型是含有贬义,不像现在是提倡“小而美”。所以,为了使小型独中看起来没有那么多,所以把分界点往下调整。所以,这完全是一种现实的考量。

纵使如此,这样的规定,还是考虑得不夠完善。从表2可知,在董总分类下,小型独中的每班平均学生人数(以下简称班均生数)低于20人;中型独中的班均生数在30左右;大型独中,也在43人左右,各別去看也很少超过50人。从2006年至2009年,全国独中班均生数都很平稳地保持在31人左右。这是因为初中一到高中三之间,学生会不断流失,所以全校班均生数很难达50人。如高中又有分科,更不容易达50人。所以,一个班50人不是常态,如以这个做基准,会产生很大的认知误差。

表2. 全国独中班均生数
  

从另一角度来看,以西马的情况来讲,如你问任一位独中校长,大型的独中应该要有多少学生,大概会回答2,000人。又比如一间有400人左右的独中,一般人大概会它归类成小型独中。但以东马的情况来讲,又是另一种情景。一间独中有800人以上,就会认为是大型独中;而所谓小型独中,通常是指少过100人的独中。

因此,综合这几方面的分析,现有的分界点是不理想的分界点。

三、不等距分组。董总的分类是一个不等距分组。可是我们从图1中可以看出数据的分布是相当均匀,除了2,000人以上的数据,特別是最后3个数据之外。在这种情形下,应以等距分组为佳,除非不等距分组能更突显一些本质特征。

图1. 2009年61间独中的学生人数(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独中应如何分类

由于董总现行的分类有种种不足之处,所以就重新考虑独中应如何进行分类。以下分3个标准来论述。

量的分类

董总现行的分类是属于量的分类,以学生人数为标准。那学生人数是不是一个很好的标准呢?其实不是一个理想的标准。我在担任某间独中校长时,计算过2000年至2006年的全校退学人数,少则23人,多则73人,平均是48人。所以,某独中年头有320人,到了年尾可能只有280人,于是就会出现由中型独中变成小型独中的现象。

由于独中学生的流动性太大,因此,就决定以班数做为分类的标准。其理由如下:一、班数比学生人数稳定。一间学校年头开了几个班,年尾也就是几个班,很少会有增減;二、班数的增減马上牽动学校的行政编制。班数增加,教师人数也要相应的增加。而教师人数的增減,又会影响到学校其他方面的安排。所以在实务上,班数能确定下来,学校很多事务就能确定下来,特別是教务处;三、班数反映学校的支出。我们常常会听到一种论述,即每收一个学生,董事会就要贴多少钱云云。其实这是把平均成本当成边际成本来论述。正确的说每增加一个学生,学校就多一笔收入。除非学生人数增加到不得不增班,那每多一个班,教师通常会增加,要不然有些教师就会出现超节的情况,不管那一种情况,学校就会明显地增加支出。所以,班数会比学生人数更能反映学校的财政负担。

标准确定后,下来是分多少组。从理论上来讲,3组是太少了,最少是5组。如根据Stuges的经验公式, 2  算出来是6.9组,即应分7组。再考虑了东西马的情况,我决定分成5组。由于数据的分布是相当均匀,所以除了头尾两组外,中间的3组就采用等距分组。因此,新的分类如下表:

表3. 独中新的量的分类
  

表3另列学生人数是做为辅助标准。因为一般人还是习惯用学生人数来衡量学校的规模;另一方面有时资料提供上只有学生人数,而没有班数。所以,下来的各表,如有班数就以班数为标准,缺乏班数数据,就采用学生人数为标准。

根据新的分类,2006年至2009年各类型独中的分布如表4。

表4. 各类型独中的分布
  

如果比较表1和表4,董总分类下的独中状况,和新的分类下的独中状况显然是不一样。在董总分类下,独中总体看起来只有三分之一以下是小型独中;而在新的分类下,微型独中和小型独中就占了约一半,而且如以中型独中为分界线来观察数据的变化,有两极化发展的现象出现。至于那一种分类更能反映真实的情况,那就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

空间的分类

还有一个是空间的分类。这个在董总里面就没有一个特別规定的分类,只是按照行政区域的划分,习惯性地分为西马和东马。但是以我对独中的认识,地区性的差异是很明显的存在,所以把全马13州又分成五大区域:一、南马,包括柔佛及马六甲;二、中马,包括森美兰、雪兰莪及吉隆城直辖区;三、北马,包括霹雳、吉打、梹城及吉兰丹,四、砂拉越,自成一个单位;五、沙巴,也是自成一个单位。

这里对东马的情况加以说明。通常我们会把砂拉越和沙巴统合在一起,事实上,这两个地区的差异性还是相当大的。从土地面积来说,砂拉越面积与马来半岛面积之比是1:1.06,即一个砂拉越就相当于一个马来半岛。沙巴比两个彭亨还大一点,马来半岛与沙巴的面积之比是1:0.56,也就是说沙巴比半个马来半岛还大。因此,整个东马的土地面积是马来半岛的1.5倍。而马来半鸟已经因地域性的差异分成南中北,而东马这么辽阔的地方,不可能忽略地域性的差异,而不分成两个单位。地方上的民情可以从统考的考试媒介语上反映出来。沙巴是全国唯一可以在非语文科目选用英文出题及作答的州属;而砂拉越,据我在那里当校长两年的接触,3  是普遍接受非语文科目以华文为唯一考试媒介语的政策,除了东边一、两所受沙巴影响的独中。

质的分类

独中还有一种分类,大家都忽略了,那是曾改制的独中和没改制的独中。所谓曾改制的独中是指当年的华文中学改制后,又另外设立独立班,后来这些独立班又“独立”出来,拥有自己的校园而成为独立中学。所以,这类的独中会面临原来学校的直接竞争压力,以致在生存及发展上都不容易。如果又是同一个董事会,那情况会更微妙。所以,这个分类还是有它的意义,不应被忽略。下面综合空间及质的分类,再附上国民型国中的情况,制成一张表以作为参考。

表5. 曾改制独中分布与国民型华文中学对照 4

    

从上表可以看出,曾改制独中最多的地区是在北马,而北马也是国民型华文中学最多的一区。


新的分类下的独中概述

首先,综合量的分类和空间的分类标准,我们整理出下面4个表:

表6. 2006年独中分类
  

表7. 2007年独中分类
  


表8. 2008年独中分类


表9. 2009年独中分类

我们另外再依据同样的分类标准,对全国78间国民型华文中学又制作多一个分类表,以作为对照:
 
表10. 2005年国民型华文中学分类

资料来源:数据整理自杨慧吟,2005


下来,我们就上述的5个表及有关的数据,对各类独中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一、微型独中。基本上都是分布在砂拉越和沙巴,这也不是奇怪的现象。根据2002年的华裔人口统计,东马华裔人口加起来大概有84万左右,但却有23间独中,假设这些华裔人口平均支持每间独中,每间独中平均可得到的人口数为36,521;而西马这边的华裔人口有508万,5  独中有37间,平均为137,297,多了3.75倍。所以,微型独中都分布在东马是一个很合理的现象,特別是砂拉越,情况会更严重,董总其实应该给于这类型的独中更多的关注及援助。
二、小型独中。这是间数最多的一组。所以,针对小型独中,按照改制与否,特制作一张表如表11。

表11. 2009年小型独中的类型及分布
 

从这张表可以看出,小型独中基本上可以说是曾改制的独中,特別是对北马而言。从表10中做进一步的计算,大约有51%国民型华文中学的规模是属于巨型,其中北马就占了约35%;反观独中,大约只有15%左右是属于巨型,而且都不在北马。所以,我们可以说小型独中大量的存在,是因面临国民型华文中学强大的竞争压力而来的。

三、中型独中。从近4年来的走向来看(表6、7、8、9),是往两极分化。这最大可能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反映,人口从乡镇大量往城市集中的结果。是否如此,需要进一步针对每一独中所在地区的人口状况做具体的分析才能确定。

四、大型独中。从统计数据来看,从这里开始,独中就进入另一门槛,数量大幅度的减少。对北马、砂拉越的独中而言,大型独中可以说是它们的极限了。而其他区的独中,从中型独中扩大规模到大型独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五、巨型独中。几乎都集中在南马和中马,从这些巨型独中所在地理位置来看,都是位于人口密集的地区,而人口密集的地区一定也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所以不管是生源、师源还是财源,都是占尽优势。因此,要发展成为巨型独中,良好的外在环境是必要条件。由此观之,最可能再出现巨型独中的地区,应该是在吉隆坡和梹城,所以我的预估,未来十年,巨型独中最多11间。


结语

我会深入研究独中的分类这一课题,除了研究上的需要外,更重要也是因实务上的需要。举个例子:某位董事以4,000人的独中为标准,来评鉴只有400人的独中校长的各种举措,请问合理吗?以常理来讲,这两所独中的规模差了十倍,简直不具有任何的可比性。但以董总的分类标准来讲,400人的独中是归类为中型独中,4,000人的独中是归类为大型独中。从中型到大型,只差一个等级,拿来做比较,似乎也不过份。但如以新的分类标准,400人大概可以归类于小型独中,而4,000人肯定是巨型独中,从小型到巨型,跨了三个等级,明显是不具有任何的可比性。

本人曾在4间独中任职,更担任过两间独中的校长,所以,我相信很多独中的校长及行政人员常会面临这种困扰,这也是我为什么会深入探讨独中分类的最大动机。
其次,从上述的分类及数据的分布,中小型独中才是独中的常态。可是,华社及董事会常会以学生人数为标准来衡量学校的办学成绩,所以常常会以巨型独中为标准来衡量其他类型独中,甚至标榜为学习的榜样。而报章又常在旁推波助澜,造成认识上的误区。其实,学校的规模常受制于两个外在因素:一、当地的人口基数,严格来讲是准备进入中学的小六生人数;二、其他的学校的竞争,包括国中和其他独中。所以,衡量学校的办学成绩应以教学品质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教师才是学校最大的资产。
对巨型学校的迷思,往往反映出人们是把学校当企业来办,其实巨型学校与因材施材的理念是相冲突的(李桂强,2007: 26),这种经济效应和教育效应之间如何平衡,是值得理性的去审视。不过,对于学校规模应多大才适宜,有机会再择文专门探讨,这里就不深入讨论。

总括而言,现有的独中分类显然是不足以反映独中真实的面貌,必须有另一套分类标准,本文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注释

1. 所有独中的学生人数及班数都是根据董总资讯局提供的数据。
2. Stuges经验公式,组数 = 1 + log N/log2,N是指数据的数量。
3. 民都魯开智中学,2005-2006。
4. 笨珍培群独中原本是曾改制的独中,但原来的国民型华文中学倒闭了,所以这里把它归属于沒改制的独中。
5. 董总教育数据,“1970-2002年全国各州华裔人口增长趋势”,董总网页,2009年8月,
http://www.djz.edu.my/resource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01:1970-2002&catid=75:2009-07-31-05-27-30&Itemid=76


参考书目

-陈超尘1991。《统计学》。台北:商务印书馆。
-顾明远、蒒理银1996。《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桂强2007。〈对巨型学校的理性审视〉,《教学与管理》,第6期,6月1日。太原:山西省教育学院。
-尼尔•丁•斯梅尔塞,王宏周、张平平译1992。《社会科学的比较方法》。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
-杨慧吟2005。《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指南》。吉隆坡:华中校长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