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鼓励马来西亚华人研究风气,提升学术水平,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华研)设立了“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术专著奖”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博士论文奖”。2024年度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术专著奖暨博士论文奖,于2024年4月15日至9月30日开放收件,征求自2023年1月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于国内出版之华人研究之专门学术著作,以及同时期完成的国内外博士论文。
经过数月的审阅和评议,华研于2025年4月19日下午2时正,假隆雪华堂诚毅厅举办2024年度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术专著奖暨博士论文奖颁奖礼,并在现场公布获奖作品。典礼邀请所有奖项申请者、推荐人、评审委员到场,并开放公众入场,是日出席人数达66名。
姚迪刚:华研秉持初心奖掖研究
活动首先由华研董事主席姚迪刚致词。他强调,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华研一直以来秉持华社赋予的学术角色和社会功能,一方面维护资料和文献,一方面进行各课题的研究和出版。为了持续推动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华研2023年推出年度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术专著奖暨博士论文奖,更提供博士生奖学金。2025年,华研成立四十周年,“四十年来家国”的主题,就是希望华研能够持续为华社提供面对各类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观点。姚先生也借此机会,宣布2025年度学术奖项暨博士生奖学金正式开放申请,欢迎国内外学者及马来西亚籍博士研究生依章申请。
董事主席姚迪刚为颁奖礼致词。
活动接着由华研学术委员会主任张运华博士致词及公布得奖名单。张博士首先披露奖项评委名单,包括学术专著奖评委会召集人许德发博士,评委吴龙云教授、陈穆红博士、陈中和博士,以及博士论文奖评委会召集人邱克威博士、评委徐威雄博士、何伟智博士和张惠思博士。张博士感谢各位评委的付出和审阅,让奖项得以顺利进行。
张运华博士致词并公布得奖名单。
2024年度奖项入围名单如下:
学术专著奖
吴佳翰 - 谁是“沙巴之子”?:SINO和土著地位的距离
何启良 - 沈慕羽日记研究·交游篇:结客行(四册)
王睿欣、王淑慧 - 传承与拓展——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博士论文奖
傅碧颜 - SEJARAH TERJEMAHAN KARYA SASTERA MAHUA MODEN(马华新文学翻译史) -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
江剑聪 - 马来亚儒教发展研究(1673-1899) - 台湾国立中央大学
2024年度华研学术奖项获奖名单如下:
学术专著奖
吴佳翰 - 谁是“沙巴之子”?:SINO和土著地位的距离
何启良 - 沈慕羽日记研究·交游篇:结客行(四册)
博士论文奖
江剑聪 - 马来亚儒教发展研究(1673-1899) - 台湾国立中央大学
《谁是“沙巴之子”?》重新理解华人和土著
学术专著奖评委会召集人许德发博士点评时表示,吴佳翰的《谁是“沙巴之子”?》提供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视角,揭示了华人与土著通婚后其后代的民族认同建构之流动性,帮助读者了解沙巴的社会和种族动态。整体上,这是一部具有开创性、学术意义的研究,文笔流畅,资料丰富,见解深入,条理分明,可说是中文学界近20年来有关沙巴华人和族群研究最具学术价值的专书,因此审查委员会一致认为此书值得获奖。
2024年度学术专著奖评委会召集人许德发博士简述奖项评选报告。
得奖人吴佳翰先生发表感言时,特地感谢家人、报导人、指导教授和出版社的鼎力相助。《谁是“沙巴之子”?》不是典型的马来西亚研究,更不是典型的华社研究,华研愿意颁发这个认可,代表人们愿意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马来西亚的华社,意义重大。本书的研究,凸显土著身份和华人的界限是复杂多样的,对马来西亚来说,也许是时候学习重新定义华人,重新定义土著。砂拉越允许华人和原住民的后代,享有土著身份,把土著或原住民从一个身份认同,变成了一个法律地位与生活状态。西马原住民也争取将8月9日世界原住民日列为马来西亚重要节日。独中历史教科书也有专门介绍东西马原住民的章节。这些努力都将进一步冲击马来西亚对于原住民或土著的定义,对华社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吴佳翰先生发表得奖感言。
《沈慕羽日记研究·交游篇:结客行》从华教巨人视角揭示华社百态
评委会赞扬,何启良博士的《沈慕羽日记研究·交游篇:结客行》所运用之资料和论述已超过了沈慕羽的日记,同时互证、反证了其他研究,填补了相关人物的研究空白。此书容纳不少华社的文化与政治事迹,原创性强,绘制了华社的文化图像,为学者们研究沈慕羽先生本人、华文教育、华文政治、马来西亚华文艺术家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作者以史笔寄情,通过对这位华教巨人五十余年的日记研究,详述其志,也揭示了华社百态、英雄荟萃,风云群会,相得益彰,此书可谓煌煌钜著,对华社研究而言,是一部一极其重要的史书。审查委员会一致大力推荐此书获奖。
何启良博士未能莅临现场,奖项由沈慕羽后人兼沈慕羽书法文物馆馆长沈墨义代领并发表感言。沈先生提到,沈慕羽老师为世人留下长达52年超过650万字的日记,是何启良博士耗费大量心血审阅和整理,才有目前出版了生活篇、家族篇、四册的《交游篇》和两册的《思想篇》的成果。他也希望研究者可以活用沈老师留下的材料,丰富本土华人研究。
沈墨义先生代表何启良博士发表获奖感言。
何博士本人的感言亦由沈墨义先生代为发表。何博士特别感谢帮助书籍出版的相关单位和人士,包括沈慕羽书法文物馆、苏启慧、黄亚花夫妇、已故的陆庭谕老师和李亚遨先生、胡兴荣先生和何博士的内人黄璟雯女士。《交游篇》记述87名和沈慕羽有往来的人物,除了华社熟悉的领袖,更有许多尽职尽责却鲜少被人提及的人物,望后人能铭记他们的存在和贡献。他也肯定华研学术专著奖的严谨和专业,并寄望奖项未来的奖金和影响力能达到国际同类奖项的水准,并通过公开评审报告增加公信力。他也不吝称赞,华研坚毅执着、不计得失的精神,体现了沈慕羽的“傻瓜精神”,并祝愿此精神得以激励学人在学术路上坚持不懈。
《马来亚儒教发展研究(1673-1899)》填补新马儒教史空白
2024年度华研博士论文奖由评委会召集人邱克威博士发表评语。评委会称赞两份参奖论文皆为出色的专题研究,其中,江剑聪《马来亚儒教发展研究(1673-1899)》在研究课题上填补了学界的空缺,为此课题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整体而言,论文原始材料丰富、综合分析能力突出、逻辑脉络清晰。论文描绘出康氏孔教之传播到新马的具体脉络,填补了新马儒教史、文化史等研究的空白。同时,勾勒出孔教会兴学办校的具体内容,填补了新马华教史的空白。此外,更拼凑出《叻报》 、 《天南日报》 、 《广时务报》 、 《槟城新报》 、 《日新报》等的办报图像及其相互关系,填补了南洋中文报业史的空白。
2024年度博士论文奖评委会召集人邱克威博士简述奖项评选报告。
江博士领奖时发表感言,感谢华研颁发奖项,更感谢华研主办的历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以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让他在从事本土研究的路上并不孤单。博士论文的论题尚留下许多问题,如儒教发展的结论,尤其是1900-1911年期间的儒教问题,足以开展成另一本博士论文,希望未来能继续处理相关论题。江博士也强调,奖项对他意义重大,让立志从事本土研究,毅然回国的他,有坚持的动力和方向。
江剑聪博士发表得奖感言。
奖项在学术委员会主任张运华陪同下,由华研董事主席姚迪刚颁发。学术专著奖得主获得RM5,000奖金及奖状,博士论文奖得主则获得RM2,000奖金及奖状。
得奖人与华研代表以及当天学术讲座主讲人文平强教授(右四)合影。
右起为詹缘端、江剑聪、沈墨义、文平强、姚迪刚、张运华、吴佳翰、许德发和邱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