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马华篇章自1987年已被教育部大量列为中学华文的教材,目的是:一、培养学生热爱本邦效忠本邦的精神;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及本邦各民族和谐共处、互相合作的精神。课本选材的标准还包括(一)叙述马来西亚风土人情及文物者;(二)适合马来西亚环境而发扬立国精神者(马仑1997)。独中的华文课本也采用一些本地华文作品。然时至今日,中学生对马华篇章的接受研究可说是一片空白。1 马华篇章既然是中学华文课本的一部分选文,再加上本地中文刊物的普遍流通,中学生也成为了马华文学的接受者、传播者和创作者。进行中学生对马华篇章的接受研究,即发卷调查他们阅读马华篇章和认识作家的管道、阅读频率、内容、样式、对马华选文的看法和期待以及阅读难题,有助于达到两个目的:一、其研究成果可资为课程局检讨华文教学目标、马华选文是否足够、适当的参考。二、了解中学生认识马华作家的管道、所喜好的读物内容和形式,对作家的期待和所面对的阅读难题,将为家长、教师、作家和出版社等机构提供回应此课题的契机。
二、调查方法
此调查于2007年9月至10月期间针对雪兰莪州巴生县的13所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巴生县是我国华裔密集栖居的州县之一,那里的华文独立中学和改制的国民型中学传授华文,国民中学开设华文母语班也相当普遍,且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分布其间,有助于达到研究的目标。研究对象为两所独中、两所国民型中学及九所国中,共有687位介于17至18岁的高中生回答问卷,男生276人,女生411人。文中的高中生指的是国民中学中五生和华文独立中学的高三生。问卷回收的数据以SPSS15.0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三、学生对马华篇章的阅读
此部分的调查范围包括了学生阅读马华篇章和认识作家的管道、阅读频率、内容、样式,对马华选文的看法和对作家的期待,以及阅读马华篇章的难题。
(一)阅读马华篇章的管道与频率
调查显示,学生是从多种管道得以阅读马华篇章的。有马来西亚人民以华文书写的作品包括文学类和非文学类,或有或乏文学色彩的著作,在此文皆称为马华篇章。从百分比最高的前三个选项来看,有38.0%的学生表示他们阅读的马华篇章是来自报章的副刊,有22.7%的学生表示是通过“华文课本”接触的,有18.9%的学生是通过“家里藏书”而得以阅读。马华文学的传播,本地中文报文艺副刊一直以来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2 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通过报章的副刊(包括文艺副刊)阅读马华篇章,作为他们的课外消遣读物。副刊成为中学生阅读马华篇章最重要的管道,自是反映我国中文阅读的一种特殊现象。马华篇章自1987年已较多地纳入了中学课程的课本,然而仅有22.7%的学生表示是通过“华文课本”接触这些作品,这个数量显然是偏低的。同时,调查却发现有16.6%及14.1%的学生,分别通过网站和书展来接触马华篇章,此二种途径若加以开拓和经营,或可成为推广马华文学阅读的有效手法。
在这个项目的调查中也发现,国中生在阅读马华篇章的管道方面与独中生有显著的差异。相较于独中生,更多的国中生通过“报章的副刊”、“家里藏书”、“到书店购买”、“学校图书馆”、“向他人借阅”得以阅读马华篇章。独中生则主要通过“华文课本”和“文学讲座”得以阅读马华篇章(表1)。
在阅读频率方面,学生的表现差强人意。有61.9%的学生一年内不曾或只读一至七篇作品,阅读八篇以上的学生,占20.1%,而阅读至少一本的学生只有18.0%(表2)。学生对马华篇章的阅读偏低,可能与学生在阅读马华篇章时面对的难题有关。表3显示,他们主要的问题是“不知道有哪些好看的作品”(46.3%)、“不知道哪里可购得我想阅读的书”(33.2%)及“学校图书馆没有收藏我想阅读的马华文学作品”(29.7%)。另外,学生也认为“马华作品不够吸引力”(占27.6%),及自身在阅读时“不能充分理解作品的大意”(占25.0%)(表3)。
(二)马华作家、 作品和内容
读者在阅读一篇作品时,他们不仅是对作品有兴趣,同时他们也会进一步地想知道作者是谁,他的生活经验、教育背景、创作历程、文学成就如何,等等。调查显示,他们主要是通过文学刊物、课本及教师而了解或认识马华作家。文学刊物在此调查中是指报章副刊、副刊作家作品特辑、青少年报刊和马华文学杂志,其中以报章副刊(20.2%)及副刊作家作品特辑(13.4%)为主要的管道。其次是以华文课本(18.8%)对作家的介绍,华文老师的推荐(11.8%)也有相当的影响(表4)。中文报章副刊向来扮演着传播马华文艺的角色,调查结果显示,此角色至今仍然是吃重的。3 在通过“华文课本对作家的介绍”来认识作家这个选项上,不同源流学生的回应有着显著的差异(表5)。有更多的独中生(占36.2%)比国中生(占14.3%)是通过华文课本而得以认识马华作家。将国中与独中的华文课本进行比较,发现独中华文课本具备了对作家的介绍和课文的提示,4 而国中华文课本却付之阙如。如此也让独中华文教师更方便向学生推荐马华文学著作。表6显示,独中生在通过“华文老师对马华作家著作的推荐”方面与国中生有显著差异。虽然学生曾或多或少阅读过马华篇章或见过马华作家,然令人纳闷的是,绝大多数的学生未能写出至少一位他所知道的作家名字,不然就是误把外国的中文作家当作马华作家。只有非常少数的学生能写出马华作家的名字。5
从作品样式比较,学生最喜爱阅读小说(占54.6%),其次是散文(占47.0%),第三乃诗歌(占23.0%),其他诸如漫画、绘本、童话等,占8.6%。这种阅读倾向反映了中学生喜爱有叙事、情节、故事、人物的读本。诗歌较不易为学生接受,因为诗歌偏重抒情言志,讲究意象、语言的精炼和含蓄,导致学生无法直接理解和欣赏。调查也显示,男女在阅读小说和散文方面达显著差异,有更多的女生(小说占61.3%、散文占53.0%)比男生(小说占44.5%、散文占38.0%)喜爱阅读小说和散文(表7)。
表8显示,国中生和独中生对散文和其他形式本的喜爱存在显著差异。这或许跟这两种源流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关。散文在中文报文艺副刊所占的比例向来最高,而国中生(占39.6%)通过副刊阅读马华篇章的比例也比独中生(占31.9%)来得高(表9)。反之,在阅读其他形式本方面,独中生与国中生有显著差别,独中生对有图像的读本较有兴趣。
当问及喜爱的阅读内容时,最多学生(占33.1%)认为描写男女爱情(言情)的内容最为吸引,其次为与“生活闲情”相关的内容(占32.6%),再其次为“旅游”(占29.1%)。从表10也得知,男女生在喜爱的内容方面有显著差别。调查显示,女生偏爱阅读描写男女爱情、生活闲情、旅游、儿童世界的文章,诸类读本内容较为轻松,能带来想象空间和生活情趣;男生则喜爱反映国情的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课题(表10)。
(三)学生对华文课本中马华篇章的看法和要求
一半以上的学生(占56.2%)认为马华选文具有尊重各民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题材,可以达致国民团结的目标。接近一半的学生(占49.9%)也认为选文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可见学生也认同国家意识的灌注是有必要的。在某种程度上,选文符合了课程纲要的要求,即教材要反映我国多元族群、信仰、语言的客观环境,传达各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信息,使学生在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之际,保有本身的文化和价值观,促进团结友爱的精神。9
学生对于入选的马华篇章的数量是否足够、内容不比编入的外国白话文文学作品精彩、技巧和修辞比编入的外国白话文文学作品逊色的问题,表示“不知道”的比率偏高,分别是50.0%、48.6%和52.1%(表11)。表12显示,在“内容不比编入的外国白话文文学作品精彩”这个选项中,国中生与独中生有显著的差异,一半以上的国中生“不知道”马华选文的内容不比编入的外国文学作品精彩,这极可能跟国中的华文授课节数有关。国民中学的华文节数为每周三节(两小时),国民型中学的华文节数一般每周五节,而独中的华文节数则为每周六至七节(超过四小时)。国民中学的华文节数比独中少一倍,学生在课堂学习马华选文的机会,当然也相对得少。
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马华作家应该写出具有国际水平的作品(57.8%)及在写作技巧上力求新颖(50.8%),这显示了学生希望马华文学作品能够和其他区域的中文文学相提并论。在写作技巧的形式、风格、修辞、语言方面,要不落俗套,令读者耳目一新。有44.3%的学生认为马华作家应该开拓自身的阅读经验,这意味着马华作家有需要大量阅读,向名家取经,提升自己在内容及写作技巧上的水平。也有42.9%的学人指出,马华作家应该写出反映马来西亚国情的作品(表13)。这也暗示了中学生希望从马华文学作品认识国家各个方面的状况。
四、学生对马华篇章的阅读与未来马华文学作家
调查显示,有1.5%(10位,其中为八位理科生,两位商科生,皆为国中生)的学生有意成为马华文学作家。这些有意在将来成为马华作家的学生,他们对马华篇章的接受是否存在着共同的模式,乃本节想尝试探讨的课题。本节将“常常”和“一直如此”归为高频率计算(表14)。从他们的阅读管道来看,他们主要还是从“报章副刊”和“华文课本”这两个载体得以阅读马华篇章。同时,他们之中有一半是通过“报章副刊”和“副刊的作家作品特辑”。他们之中较少(三人)是通过“华文老师推荐”或“华文课本对作家的介绍”认识马华作家的。这些未来的马华作家显然倾向于“报章副刊”的阅读。在阅读频率方面,他们的阅读量也是较高的。另外一个共同点,他们较喜欢阅读文学类的作品。如果说“报章副刊”是中学生接触马华篇章和认识马华作家最重要的管道,那么文艺副刊就有如一个货物琳琅满目的市场,可任由顾客挑选和采购,毕竟目前,无论是独中或国中课本,其所采用的马华小说或诗歌是有限的。10
五、结论与建议
马华篇章已经走入了中学华文课本,华文课本作为学生阅读马华篇章的管道本理所当然,然而调查结果却令人纳闷。教师的教学目标和选课的偏好及学生阅读喜好,是否对此结果有直接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的调查。但从17.3%学生一年内不曾读过一篇马华篇章的数据来看,则可想像不是所有的华文教师都教课本中的马华篇章。中学华文教师对马华文学持以怎样的态度,他们阅读马华文学的频率以及对马华文学文本的理解能力如何,若能对这方面进行教学考察、发卷调查、马华文学知识和阅读测验,则可进一步阐明华文教师对学生学习马华文学的影响。此外,从阅读马华篇章的难题中,又可见学生少阅读的主要原因在于不知马华篇章所在。再一次地让我们看到华文教师可扮演的多重角色。作为教导者,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堂介绍、传授课本中的马华篇章及其作者,或在选择课外教材时,着重马华文学。国中的华文教师在这方面的努力恐未臻理想,因为有40.3%的国中生(见表6)指出,他们的华文老师不曾向他们推荐马华作家的著作。作为文学的传播者,华文教师可为的空间更大了,其中包括邀请作家来指导阅读和写作、为学校图书馆增添马华文学书籍、举办书展、马华文学读书会、征文比赛、马华文学常识比赛等活动。11
中学生对马华篇章的阅读和接受与华文课本的马华选文和编写方式,存在着相应的关系。调查显示,有66.1%的学生认为,华文课本应编入编入更多精彩、有趣的马华文学作品,这也意味着,课本所选的马华篇章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未能满足学生需要,作为中学生的课文,其适合性以及所具备的经典条件仍然不足。马华文学其实不乏内容和表现皆优的佼佼者,他们的一些佳作已被选入马华文学选集。12 课本编撰者不妨对兹加以考虑,因为他们的作品也受到国内与国际文坛的瞩目和肯定。然而,课本编撰者也须了解到,批评家(或不同群体的批评家)的经典和学校的经典(课程)中间必须要进行区分。后者在语言和水平深浅方面有可以产生分化(佛克马、蚁布思1996: 50)。强调的是,课程的经典在语言、内容、艺术手法的呈现必须是学生可以理解和消化的,并起到教育的作用。课本的编写方式也有待改进,如国中华文课本要有课文提示、作家介绍的单元,还可增设背景和相关知识、总评或赏析单元,增加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对马华文学的阅读频率,图书馆是责无旁贷的。除了学校图书馆,社区、县、州及国家图书馆也是传播马华文学和促进学生阅读马华文学书籍的殿堂。然而,目前国家图书馆的中文藏书不满四个书架,吉隆坡图书馆中文书完全不见踪影(邓雁霞2007)。马华文学书籍藏书的数量,可想象而知。所以,文化、艺术及文物部大可充分利用特别拨款来大量购置马华文学,并把书籍送至社区、乡镇的地方图书馆,方符合国情,满足民众对马华书籍阅读的需求。13
资讯传播与科技或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对马华文学的阅读风气。利用资讯传播与科技来进行教学和教育,在中小学已经相当普遍了。比起过去的学生,现代的中学生更容易适应,甚至喜爱在网上阅读。所以,马华作家个人网页、马华文学馆网站、出版社部落格的创建应受到鼓励,并经常推陈出新,为中学生提供大量的马华作品和交流平台。另外,把马华文学转化为视听上的娱乐,以引发部分学生对马华文学的关注,因为有52.4%的学生建议将马华文学作品拍摄成电影或电视连续剧,40.8%的学生建议将马华诗歌制作成歌曲,还有38.1%的学生提议通过电视制作,介绍著名的马华文学家的生平及其著作。此外,近年来我国定期主办大规模的书展,14 并在书展期间特设马华文学作品展、销售柜台,并邀请马华作家现场演讲,无疑家长、学生有了更多接触和购买马华书籍的机会。
出版社为中学生提供优惠的购书折扣,某种程度上可吸引中学生阅读马华文学书籍。大将出版社这几年来推出的“鼓动阅读风潮”优惠配套就是一个可行的途径。15 嘉阳出版社今年推出中一至中五《马华散文史读本》选文,作为《中学华文辅导作业》的赠阅本。这些赠阅本还附有作者简介、马大中文系学生与导师各段的点评,导师的总评及学生的读后感,无疑增加了学生获取马华文学读物和作家的管道,提高阅读率,也符合了一般国中生喜爱阅读散文的心理。为中学生提供马华文学读物,或推出马华文学入门书刊,或专以某种文体或多种文体付梓,或刊布适合中学生阅读的马华文学书目和篇目,或举行常年十大马华文学著作投选,本地出版社和大众媒体在这些方面尚有可为之处。
中文教育重视经典的阅读和学习,自古有之。然而谁来鉴定哪些马华篇章可以作为课程的经典,则有必要通过学者专家和教师进行专业的探讨和筛选。在这一方面,促进马华文学研究并得到良好的学术成果也能对哪些作品属于经典、哪些不是扮演判断的标竿,毕竟“没有经典方面的教学,其前景是全然不令人鼓舞的”。同样的,马华文学经典在华文课本的匮缺,引发人们的质问的,会是教师对马华篇章教学的热诚,中学生对马华文学的态度和阅读习惯,乃至于马华文学的发展。
注释
1 这方面舆论和研究的匮乏,愚以为主要是学术界和教育界未能认同课本所录文本的经典性。课本所收的选文必须是经典,乃是学习中华文化的一种传统教育手段,欠缺经典的课本,就会如冯?哈尔伯格所言:“没有经典方面的教学,其前景是全然不令人鼓舞的”。本地研究者和教师对经典教学的重视,则可从李保康〈《四书》教学在大马华文独中的实施概况及检讨〉、曾维龙〈中学华文学科的发展过程和定位初探〉和〈马来西亚中学华文课本中的古文教学概况 — 工具的解读与文化的传承:矛盾与局限〉、郭莲花〈马来西亚中文系生传统经典阅读调查〉论文看出。
2 张光达指出,在马来西亚,中文报纸的副刊 — 尤其是文艺副刊,形成一个很特别的传统,既是报业传播文艺思想的一部分,也是文艺结构的一部分,它对于马华文学的长远发展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3 《星洲日报》的〈活力副刊星云版〉和《南洋商报》的〈商余版〉每逢周一至周六都刊载马华作家的作品,至于纯文艺版,《星洲日报》的〈文艺春秋〉、《南洋商报》的〈南洋文艺〉、《东方日报》的〈东方文艺〉则每周除了刊载马华作家的最新作品,还很落力通过作家特辑、访谈、评论、书评等来介绍作家、文学团体来配合文学活动。对〈南洋文艺〉和〈文艺春秋〉的表现和功能,张光达给予相当高的评价。他认为国内这两大报的文艺副刊的影响力,可能已经超越了马华文学杂志或马华文艺刊物的地位,甚至毫不夸张的说,长久以来它已经取代了马华文艺团体、出版界和文学杂志的功能,它成功整合了马华重要作家、文坛、文艺编辑和广大的(文学)读者群。
4 独中的华文课文由马来西亚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课程局编撰的,课文中的提示内容包括了题解、段落大意和表现手法,比起国中华文课本,更有效协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对课文之间的内容做出比较。
5 学生所列出的马华作家有:傅承得、游川、朵拉、爱薇、甄供、云里风、潘碧华、戴晨志、翁诗杰、许友彬、永乐多斯、雨川、冰谷、江上舟、龚万辉、梁靖芬、曾翎龙、钟进贺、马汉、年红、小曼、田思、黎紫书、曾毓林、李国七、碧澄、翁婉君、黄锦树、郑丁贤、曾广志、陈亚才、郑秋萍、戴小华、何乃健、孟沙、欧阳文风、丁云、方北方、小黑、菲尔、许通元、张弓、芸亦尘、周锦聪,陈大为、钟怡雯,共46人。
6 其他指的是:朋友、征文比赛和电视节目。
7 其他指的是绘画本、漫画。
8 在“其他”这个栏项中,回答者填写为科幻、运动(包括武术)、饮食、探险、励志、传记。
9 在马来西亚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所颁布的《中学华文课程大纲》(2000年)中,教学目标要能强调提升道德观念和培养国民意、教材要能传达国内外各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信息,也包括社交礼仪、情商管理、道德观念和国民意识等内容。
10 独中和国中华文课本所采用的马华篇章大部分是散文,次之诗歌,小说是偶尔一见。
11 在中学推动马华文学创作而达到一定的成果,以居銮独中华文教师廖国平最令人瞩目。他二十多年来在校积极推动学生创作,他的学生获奖无数,文集《传火》至今已出版了13册,今年出版的《传火13 》散文集更获得“学海杯 —— 全国中学华文刊物观摩赛”获得最佳刊物奖,銮中也获得全场总冠军。同时,廖国平老师也获得华总颁发的“杰出教师奖”(中学组)殊荣。
12 无论是独中或国中的华文课本,大多获选的马华篇章作者,所处年代较为久远,文章所反映的内容多少也与现代社会有所脱节,较难引起学生包括教师的兴趣。实际上,课本编写者并不缺乏优秀的马华选本,以作为课本选文的来源。较有参考价值的马华选本计有:钟怡雯主编的《马华当代散文选》(1996年)、陈大为、钟怡雯主编的《赤道形声:马华文学读本I 》(2000年)、云里风主编的《马华文学大系》(2002年)、张锦忠、黄锦树《别再提起:马华当代小说选(1997-2003)》(2004年)钟怡雯、陈大为主编的《马华散文史读本(1957-2007)》(2007年)、张锦忠、黄锦树、庄华兴主编的《回到马来亚:华马小说七十年》(2008年)等。对于马华作家文本研究的论文集,则有陈大为、钟怡雯主编的《赤道回声:马华文学读本II 》(2000年),等等。
13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作协)会长叶啸建议文化部在采购马华文学书籍时,直接与作家接触,以较便宜的价格向作家采购本地出版的书籍,作为连结文化部与作家之间的桥梁。作协的角色就是代表作家把曾经出版的中文书目录,交给文化部,以便挑选合适的书籍。
14 海外书市、书香国际书展一直以来受到民众热烈的反应。
15 此优惠配套以每三本马华文学著作RM17.90售出,受到中、大学生热烈定购。
参考资料
佛克马、蚁布思著,俞国强译1996。《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雁霞2007。〈图书馆外的游魂 — 马华文学作品绝迹于政府图书馆之窘境〉,《星洲日报》,11月1日。
马仑1997。〈《新课程纲要》欢迎马华文学〉,《南洋商报》,9月5日。
张光达2008。〈南洋文艺13年回顾〉,《南洋商报》,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