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封面 | 炭笔纸本画《一名胶工和穿着少女玛丽舞台剧服的女子的婚姻》(1994) | 黄海昌 | 封面 |
黄海昌炭笔复印拼贴纸本画《工人阶级的憧憬》 | 封面内页 | ||
卷首语 | “国家文化”:建构与解构之间 | 许德发 | 2 |
作者动态 | 本刊联办鲁凡之学术讲座 | 4 | |
交流与回响 | 简答〈异化思想的杂质〉一文 | 5 | |
〈国家文化与马华文化〉专辑 | 文化秩序、认同及承认 | 陈美萍 | 8 |
马华文学与马来文学:如何定位? | 庄华兴 | 14 | |
马华表演艺术:家国双边缘上的挣扎 | 陈再藩 | 19 | |
诺贝尔文学奖特稿 | 高行健戏剧新论 | 赵毅衡 | 22 |
本土研究 | 地峡时代(东汉魏晋六朝及隋)马来半岛东西方贸易交会点地位的确立和朝贡贸易的开始 | 周伟民 | 34 |
文化与性情 | 从闲游人到《学报》编辑 | 张锦忠 | 48 |
文化批评与思潮 | 从台湾到马来西亚:族群论述的相互开发 | 廖炳惠 | 51 |
五四运动的启示 | 詹缘瑞 | 56 | |
亚洲百年现代化系论 | “现代”的“西方挑战”与“东方回应” | 鲁凡之 | 62 |
艺苑撷英 | 沈桂方的笔底云雾 | 陈雪风 | 70 |
与艺术工作者黄海昌一席谈(节译) | 雷·朗根巴哈撰(蔡长璜译) | 72 | |
文学评论 | 香港散文:夹缝里的中国性 | 钟怡雯 | 82 |
如何探索小说的深度 | 胡金伦 | 92 | |
文史短笺 | 金庸小说中的现代性话题 | 胡月霞 | 109 |
读书与思考 | 马华旧体诗的资料与研究的问题—评李庆年著《马来西亚华人旧体诗演进史》 | 郑文泉 | 114 |
序黄尧著《马星华人志》重印 | 郑良树 | 116 | |
《马来西亚华人新村五十年》评文二篇 | |||
系之于心、形之于外—林廷辉、宋婉莹《新村五十年》推介礼讲话 | 何启良 | 117 | |
记一段悲情岁月—评议《马来西亚华人新村五十年》 | 陈树楷 | 119 | |
游学扎记 | 阅读一座城市的启示录 | 黄灵燕 | 122 |
画页 | 《笔底云雾》画作四幅 | 沈桂方 | 封底内页 |
炭笔纸本画《有人梦到马来亚,有人梦到大英帝国》 | 黄海昌 | 封底内页 | |
炭笔复印拼贴纸本画《她十四岁已出嫁并育有十四名子女》 | 黄海昌 | 封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