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封面 | 油画《中秋节》 | 范友卓 | 封面 |
油画《黑风洞》 油画《湖光山色》 |
范友卓 | 封面内页 | |
卷首语 | 五一三后的新国家运动 | 潘永强 | 2 |
作者动态 | 华研两套论文集出版 | 4 | |
〈五一三〉专辑 | 反思五一三 | 王国璋 | 5 |
探讨五一三事件对华文教育所造成的影响 | 利亮时 | 20 | |
历史幽灵与马来西亚的记忆政治—试论1969年“五一三事件”的各种阐释 | 许德发 | 32 | |
本土研究 | 暹罗华人工匠的造船业:十九世纪中叶前的经营与成就 | 吴龙云 | 51 |
文化与性情 | 万岭的橡胶园—我的边缘回忆 | 王润华 | 58 |
一九七三年,陈瑞献 | 张锦忠 | 61 | |
文化批评与思潮 | 话说自由主义 | 孙和声 | 64 |
人文人物 | 砂劳越华人研究的先驱者—田汝康博士 | 林开忠 | 68 |
文史短笺 | 死亡之吻—古代女性的咬舌复仇 | 王 立 | 71 |
金庸小说的男性空间与英雄主题 | 胡月霞 | 76 | |
文学评论 |
艰难的现代性与无奈的本土化—解读战前《星洲日报》周刊《现代戏剧》 | 朱崇科 | 81 |
对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 刘小新 | 89 | |
读书与思考 | 战争赔偿,有谁决定?--从《向日本控诉》谈起 | 林雪白 | 97 |
杨译《阿都拉传》读后 | 廖文辉 | 104 | |
读了三遍的《草昧十年》 | 杨善勇 | 107 | |
范友卓油画《石山脚》 范友卓油画《马六甲河》 范友卓油画《马六甲鬼门关桥》 |
封底内页 | ||
范友卓油画《吉隆坡街景》 | 封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