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报导/言论

茨厂街不见了茨厂

时间:2006-05-02  来源:星洲日报  作者:张集强 点击:

上周在华研发表论文〈英参政时期吉隆坡近代都市发展研究〉,席中有人问起为什麽当初会决定以吉隆坡为研究对象?因为吉隆坡的早期历史遗迹,尤其是位据市中心地带的茨厂街,很多历史性的建筑物都因为都市快速的发展而消失了。换句话说,在田野调查上,在历史的现场里还能找到什麽证据?

确实如此,一个城市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若没有去关注跟保留,很多遗迹原本是非常重要,且可以记载这个城市历史的,都将随著时间慢慢的消失。就拿茨厂街这名称来说好了,之所以被称为茨厂街,是由於叶亚来曾经在这一带盖了一间生产茨(木薯)粉的工厂,并聘用外国工程师来打理工厂。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地名来源。很可惜的是,除了知道名字以外,茨厂究竟盖在哪里?恐怕没有多少人记得了。

茨厂究竟在哪里?我看吉隆坡旧地图看了很多遍,也看不出所以然来,很是懊恼。在论文发表后隔天的周日,在家闲著没事,於是我又到了隆雪华堂出席《与叶亚来相遇吉隆坡》新书发表会,想听听关於叶亚来研究,究竟有没有什麽突破的发展。这是主办单位纪念叶亚来的年度活动之一,藉由《与叶亚来相遇吉隆坡》,唤醒大众对华人先贤在吉隆坡开垦历史的了解。所谓“相遇”,在於让人走在茨厂街一带时,看见了街景、建筑、人文景观等,能够产生移情的效果,在行步之间能体验这个城市的历史空间感,同时缅怀先人对这块土地的贡献。让令人“ 惊喜”的是,主办单位还隔时空安排了“甲必丹叶亚来”出席见证。虽然只是化身,但一个穿著清朝官服的“叶亚来”突然出现,确实给现场的人有了跨越时空的感觉。在座谈中,两位主讲人先后以吉隆坡历史及叶亚来研究论文导读的方式,让现场参与者了解过去的历史,也提醒了历史论述记载的重要。然而,对於当时期历史的研究,暂时还没办法取得更多的突破,实为遗憾。也感叹出席的叶亚来只是化身,不然若真的能跟叶亚来相遇,恐怕我们要问他老人家的,还不止於茨厂街在哪里这一个问题了。

对於过去的历史,我们了解得太少。主讲人之一廖文辉先生提到关於文本诠释的问题,在於背后的权力操控,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尤其在历史课本教学上,新一代的人对叶亚来时期的历史认识已愈来愈匮乏。因此,有必要除了正规课本以外,再加强“课外读物”的补充。《与叶亚来相遇吉隆坡》是一个开始,但也只是限於出版介面。除了印刷宣传之外,有一些推广工作也值得去做的,例如茨厂街一带的文物及古迹保存,随著岁月变迁,保存工作变得愈来愈重要,同时也愈来愈困难了。我在论文研究期间,曾多次从台湾往返吉隆坡,每一趟回来,都会到一些固定的景点去拍些照片,每每在比较之后,发现这一地区的变化速度还真快,这种时空转变的感觉,对一个旅居国外的人来说,尤其明显。

茨厂街过去是吉隆坡发展的核心地带,早期在叶亚来管理时期的传统聚落样貌,现在已完全没有办法再回溯。那是因为吉隆坡在英殖民时期,曾有过几次的市街重建/改造运动,包括1884年到1887年,瑞天咸建议将吉隆坡市区的建筑全部改为砖造,在短短的3年期间,吉隆坡市中心一共建造了518间砖造店屋,值得一提的是,叶亚来在1885年去世前曾参与并见证了这一次的大规模改造运动。到了20世纪初,由於 矿的发展及吉隆坡逐渐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后,人口快速增加,都市发展的脚步来不及跟上,造成居住人口过度拥挤及卫生问题,在1906年至1912年间,吉隆坡再次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运动,除了道路拓宽之外,街屋也开始规定要保留卫生后巷(Sanitary Lane),若发现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建筑,则必须拆除改建。经6年的改造之后,吉隆坡再次更换面貌,从早期的简朴小镇变成符合马来联邦首都形象的全新华丽面貌。

这些历史的转变点,如果在茨厂区仔细观察,还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包括一些店屋的背面有改建过的痕迹,还有一些店面面宽只有几尺,跟标准的店面宽度很不一样。尤其沿著敦陈祯禄路的两边街屋,因在1890年代初建造通往新街场的铁路,而被拆除改建,目前呈现的建筑平面大部份是不规则形。参与这些市街改建运动的,除了英殖民政府,在吉隆坡的各族人民也有不少贡献,其中以当时主要居民华人的贡献最多。

甲必丹叶亚来的贡献,在於初期吉隆坡的市街重建,以及对吉隆坡市区的管理立下了模范,奠定了经济发展基础,使得英殖民政府重视吉隆坡的发展,进而在1880年将雪兰莪行政机关迁移至吉隆坡。在他逝世后,陆续有许多华人先贤在不同时期,都对吉隆坡的发展有所贡献。在上面提到的几次重建工程中,许多华人领袖曾参与拟订决策,甚至以自己的房子做重建的示范,以鼓励其他人跟进,配合殖民政府的管理政策,将吉隆坡逐渐打造成一流城市。

这些历史,除了在教科书里要求更多的记载之外,还可以做些什麽?我们或许可以骄傲的告诉外国友人,吉隆坡是由华人先贤建立出来的一个城市,然而,当你把外国友人带到现在的茨厂街走一走,顿时就会觉得骄傲不起来了。茨厂街记录了华人先贤的开拓历史,但现今已沦为一个盗版市集,除了可以介绍友人买便宜货之外,还有什麽可以讲的呢?

叶亚来纪念馆开幕之后,工委会主席叶青先生建议将茨厂街改名为叶亚来大道,尔后几天在报章上开始有关叶亚来街道命名的讨论。在我看来,以街道命名的方式来纪念先贤固然重要,但对於纪念过去历史,不应该只留下街道名称而已。茨厂街的名字是民间相传的地方名,并非官方名称,这个具有民间集体记忆象徵的名称,在我看来,比官方以命名街道的方式去纪念一个历史人物来得更有意义。虽然茨厂已不在,但透过茨厂街的称呼,我们还可以遥想当年吉隆坡市街繁荣的景象。如果茨厂街改称为叶亚来大道,恐怕除了叶亚来之外,我们对吉隆坡历史的认识就愈来愈模糊了。

另外一点更重要的是,茨厂街不只是茨厂不见了,就连整个旧市区的历史样貌也在渐渐的消失当中。我们除了感叹政府在保存吉隆坡市街历史没有尽力之外,更应该感叹为什麽连华人本身也不重视。在与叶亚来相遇之后,我们还能做什麽?希望吉隆坡华社能开始关注这些历史遗迹,透过古迹保存的方式,让这些历史场景得到保护,不致於因为发展需求而忽略了,到最后连“蛛丝马迹 ”都找不到。(再叹∶每每提到这点,经常得到的回应是∶“就靠你了!”保存古迹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办的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才行!)

相较於先贤们对吉隆坡群策群力的贡献,我们现在所做的努力,还真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