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档案是进行华人研究的重要依据。华人研究又促进了档案(包括口述记录)的发掘和收集。两者之间有著相互促进的关系。
官方与华社对收集和保存华人档案之努力有待加强,尤其应针对性及有计划的去收集各州华人史料、各方言群资料、村镇开发史、人物与行业史、华团史、宗教史、文化艺术史等方面的档案或史料。
国家档案局、华社研究中心及其他有关单位的领导人须重视和落实档案收集与研究计划。有了互动和协调,就不必拘泥于规模或名堂。例如筹办中的陈祯禄纪念馆除了展示及收藏陈祯禄及相关华裔人物的档案,也可在馆内设立一个华人研究资料室或档案室。
另外,筹备中的雪州华人文化中心从大格局的角度出发,也可考虑设立专题性的华人档案室和研究室,因为有目标的分州分项来汇集华人档案的单位至今还未出现。进行开创性的工作,以行动寻求突破,无疑是当前任务。
集中以各州为主题的档案(包括华人史料及研究报告)就是建立本土华人研究品牌的具体做法,对国内外研究者、中学生与大学生及各界人士都有吸引力。
砂拉越诗巫文化协会设立的文史资料室已成为砂州华人研究的资料中心,新山南方学院的马华文学馆则成为本土华文文学的资料汇集处。位于全国中心地带的雪隆区机构或组织应致力去收集各州、各方言群及各专题的华人档案,以方便寻找资料的研究人员及各界人士。
领导人必须建立共识,朝著这个目标努力,并寻求各方的支持。计划的重点在于建立本国华人档案品牌,强调的是本土华人研究的专题资料。
常见的现象是重视不足,理念不具体或等待其他单位或机构去做。对研究计划推动不力,又往往导致有关工作一波三折,使华社错失收集及保存华人档案之良机,包括1999年全国华族历史文物调查计划之夭折、有关方言群研究计划之停滞不前、多州的华团领导机构无法交出比较完整的华人历史图片和史料及马来西亚华人通史编写计划的被搁置。
值得一提的是马来西亚华人史纲编写计划,因为这不单是一项研究计划,也同时是建立华人档案的具体行动。此计划曾在1997年9月1日的《华研之声》刊登,编委是李业霖、陈剑虹与郭孝谦,计划编写约50多万字,预期4年半完成,期间所收集、复印、购买的相关参考资料,将集中起来设立一个小型的马来西亚华人史资料室。
直到今天,大马似还没有一部观点正确、论断精辟、叙述详明、体例严谨、内容丰富的马来西亚华人通史的出版,而此计划的内容策划相当全面,包括中马的历史关系、重商主义的拓殖与华人社会的塑形,资本主义的扩张与华人社会的嬗变,两次大战期间华社的变迁,日本军政与华社的回应,民族自决与独立运动下的华社形态,独立建国后的华社演变,马来西亚的成立与华社社经的变迁,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和华人困境及两线制和环球化声中的华社,总共十大部份。可惜的是此计划没有加以落实。
我们常说:掌握史料档案就掌握历史诠释权。此项华人通史的研究、编写及资料汇集计划仍有现实意义,希望华社党团与企业界资助类似的马来西亚华人通史编写计划。
至于各州及各专题的研究项目及华人档案之汇集,官方与民间领导机构之合作和推动,包括特约研究人员及拨出经费,无疑是落实各项短、中、长期计划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