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报导/言论

悲,建国元勋史料流落他乡

时间:2010-05-06  来源:星洲日报   点击:

继敦陈祯禄之后,大马另一位建国元勋敦李孝式遗留下来的144箱、多达18万页完善存档的珍贵私人书信文件,日前由其长子李剑桥代表李氏家族,捐赠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这批数量可观、内容丰富的历史资料,过去一向由李剑桥悉心珍藏和保管,他坚称,只有亲自保管,才能让史料要说的话,传承下去。

这次李氏家族决意让这批珍贵史料落籍新加坡,一来是因为东南亚研究院主席王赓武的积极争取,二来也因为李剑桥本身年事渐高,须为这批史料寻找一个可靠的归宿。然而,让建国元勋的宝贵史料流落他国,对李氏家族而言,或是无奈之举,但对大马政府而言,眼看国家史料一批又一批流失而无动于衷,实是极大悲哀!

李孝式一生经历丰富,1924年南来马来亚,曾参与东南亚与中国的抗日活动,他的私人书信中,便有一张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发出的“上校”军阶的证明书。日军投降后,李孝式积极参与马来亚建设,历任铁道、交通及财政部长等官职,并与华社领袖创立马华公会。1956年与东姑阿都拉曼等人同赴伦敦与英国政府谈判独立问题,并参与国家独立的签署仪式。李孝式为国为民作出的贡献,使他获得英女王赐封“爵士” 荣衔,1959年又获最高元首赐封“敦”勋衔。“上校”、“爵士”与“敦”三项荣誉集于一身,可见李孝式的功绩非凡。

而像这样一位国宝级的人物,他遗留下来的私人书信文件,肯定含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这批文件必然可以为大马建国史提供充实的资料,更重要的一点,可以反映华人在建设马来西亚过程中的重大贡献。李孝式的一生,充满坚毅与不屈不挠的奋斗,可说是那一代跨越南中国海到这块土地落脚的华人的缩影;亦是华人为这块土地的进步与繁荣,曾经流过血汗的见证。

华人在这块土地落地生根200多年,无论是在政经文教领域都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国家博物馆及国家档案局里,华裔先辈的史料与文献,却少得可怜,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受当局所重视。有关方面轻待史料的态度,或许正是李氏家族被逼要将李孝式私人书信捐献给新加坡的原因。

事实上,珍贵史料流落狮城,此非首次。目前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中文部里,轻易可找到大马先辈的各种史料,例如战前及战后出版的华文报、华文杂志、社团特刊、族谱、地方志、回忆录等等。这些珍贵史料会逐渐流落他乡,除了说明当局不重视华社先辈的贡献,也反映华社本身对历史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认识。

中国在战乱期间遭西方国家掠夺的历史文物,尚且还想方设法要一一取回,然而,大马政府却对历史文物在眼前流失而无动于衷,令人扼腕。前马华领导人陈祯禄之后人将座落马六甲世界文化遗产区的两幢老屋捐赠新加坡国立大学供建筑与城市遗产研究用途,亦是一例。

大马既没有类似新加坡的东南亚研究院,可收集与研究珍贵的文史资料,政府对民间史料研究组织例如华社出钱出力资助成立的华社研究中心,也视若无睹;而国家档案局及国家博物馆收集和研究史料不仅欠缺,其视角也往往偏重单一种族,这情形下,如何能建立全面而真实的史料系统?对此政府实应正视和检讨。一些民间组识虽已积极在抢救弥补史料的缺口,口述历史的工作或应加速进行,以便从老一辈的口中,发掘先人在这块土地拓荒的史实,让历史文献来替先贤说话。